傳統運營商主導的物聯網卡市場,正面臨前所未有的“內卷”沖擊——從芯片廠商到平臺服務商,從標準制定者到場景創(chuàng)新者,多方勢力正在重新定義物聯網的底層邏輯。
傳統物聯網卡的核心痛點在于物理形態(tài)的局限性。GSMA發(fā)布的SGP.32標準,通過“設備關聯管理器(eIM)”與“物聯網配置文件助手(IPA)”的解耦設計,徹底打破了M2M時代運營商鎖定的困局。這一變革使得設備廠商可自主切換供應商,無需再為跨運營商部署支付高額技術集成費用。
更激進的創(chuàng)新來自無源物聯網。中國移動“星啟”無源標簽實現20米無線供電,京東物流通過該技術將倉庫盤點效率提升5倍,單臺設備成本從萬元級降至千元區(qū)間。這種“去電池化”趨勢,正在重塑低功耗廣域網(LPWAN)的市場格局——NB-IoT模組出貨量增速放緩,而LTE Cat.1 bis模組因中速率場景優(yōu)勢,預計2030年將占據蜂窩物聯網30%市場份額。
傳統運營商的“管道化”危機愈發(fā)明顯。華為、阿里云等綜合型巨頭通過“硬件+平臺+數據”生態(tài)閉環(huán),主導著行業(yè)標準制定:華為OceanConnect平臺覆蓋50+行業(yè),阿里云Link WAN連接數突破10億,其聯合制定的《可信物聯網設備認證標準》已覆蓋80%主流設備。這種“軟定義硬件”的模式,使得中小廠商被迫在封閉生態(tài)中二選一。
垂直領域龍頭則通過場景深耕實現彎道超車。三一重工“燈塔工廠”通過工業(yè)互聯網平臺,將設備故障預警準確率提升至95%,其樹根互聯平臺服務超120萬家企業(yè);寧德時代“光儲充”物聯網項目實現度電成本下降15%,驗證了能源物聯網的商業(yè)化路徑。這些案例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:在物聯網時代,得場景者得天下。
面對技術迭代與生態(tài)割據的雙重壓力,行業(yè)正在形成新的破局力量。紫光展銳、移芯通信等芯片廠商通過5G RedCap技術,將模組成本降低40%,推動車聯網、智慧城市等場景爆發(fā);兩英里科技《動物餐廳》等輕量化應用,通過“游戲化+物聯網”模式,將設備激活率從行業(yè)平均的35%提升至82%。
當物聯網從“萬物互聯”邁向“萬物智聯”,行業(yè)游戲規(guī)則的改寫已不可逆。這場變革中,沒有永恒的王者,只有持續(xù)進化的生態(tài)。那些能同時駕馭技術迭代、場景創(chuàng)新與生態(tài)協作的玩家,終將成為新規(guī)則的制定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