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物聯網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時代下,深圳市物聯網產業協會聯合全球400余家智聯網企業及20余家國際組織,于2025年6月正式發布《全球AIoT產業綠色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倡議》(以下簡稱《倡議》)。這一綱領性文件以“綠色為錨、創新為帆”,為全球AIoT產業繪制了低碳轉型與價值重構的路線圖,其核心內涵可從三大維度展開解讀。
一、技術革新:構建綠色算力與智能節能體系
《倡議》將“技術創新驅動產業躍遷”列為首要任務,直指AIoT能耗激增的痛點。據統計,全球AI算力需求每3個月翻一番,其碳排放已超越航空業。為此,《倡議》提出兩大技術路徑:
算法優化:推廣知識蒸餾、參數量化等技術,降低模型復雜度。廣和通通過邊緣AI解決方案,將AI邊界識別算法壓縮至原有體積的1/10,使終端設備能耗降低40%。
算力升級:倡導液冷服務器、分布式計算等綠色基礎設施。中國移動已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液冷數據中心集群,PUE值(能源使用效率)降至1.08,較傳統機房節能30%。
二、場景拓展:賦能千行百業低碳轉型
《倡議》強調“應用場景釋放數據價值”,重點布局三大領域:
智慧能源管理:通過AIoT實現電網負荷預測與新能源消納。諾基亞貝爾實驗室的Nokia-iMBrace智能體,在上海F1賽事期間動態調控基站能耗,單站點日均節電15%。
綠色制造:美的集團在德州智慧農業產業園部署數智化系統,利用傳感器網絡實時監測作物生長環境,使灌溉用水量減少35%,化肥使用量下降20%。
低碳交通:馬來西亞物聯網協會推動的智能交通系統,通過車路協同技術優化信號燈配時,使城市擁堵指數降低18%,尾氣排放減少12%。
三、生態共建:打造全球協作治理框架
面對AIoT碎片化難題,《倡議》提出三項協作機制:
標準互認:推動建立國際統一的AIoT能效與碳排放標準體系。歐盟Hexa-X-II項目已制定6G網絡可持續性關鍵指標,包括單位流量能耗、設備回收率等20項細則。
技術共研:組建“全球AIoT綠色創新協作網絡”,共享可再生能源供電、無蜂窩網絡等前沿技術。華中科技大學團隊研發的太陽能蜂窩網絡,在非洲薩赫勒地區實現基站自主供電,運維成本降低60%。
資金支持:聯合設立跨國AIoT綠色創新基金,重點扶持發展中國家項目。印尼“Golden Indonesia 2045”計劃已獲得該基金首期1.2億美元注資,用于建設智慧港口與低碳數據中心。
在這場全球協作中,中國AIoT產業正以“技術+標準+資本”的三重驅動,引領智慧地球的可持續發展新范式。